close

今天下午去上了公司開的課

雖然課名叫"技術報告撰寫技巧"  不過其實老師大多在講台灣企業的通病和應該改進的地方

老師講的很精彩,聽這門課真的學到不少東西

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台灣的rd是rework & debug  好笑但又很諷刺

還有台灣的老闆們   只要看到員工閒著就認為員工在打混

台灣的老闆喜歡看到一直在忙的員工

可是一直在忙的員工代表什麼?代表效率不好~~~

所以台灣的員工也怕被老闆認為在打混  所以做事速度故意放慢

這樣的惡性循環倒致整個進度slow down  這就是台灣永遠慢一步的原因

老師還說到  如果RD手一直在動  那代表他的頭腦沒在動

RD不就應該是要動腦研發嗎?但手邊的事情都做不完了  怎麼有時間好好的來動腦研發呢?

一個產品的製程有四個階段:企劃、設計、試作、量產

RD的時間和人力要投入最多的應該是"設計"這個部份

但是台灣的RD最忙的時後往往都是"試作",這是不對的.....

可是我們卻一直沒辦法改變!!

全世界的公司都一直一直在強調cost down

但日本、美國、韓國公司的cost down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利潤

可是台灣公司的cost down卻是為了削價競爭  

常常發現一個單品省了一塊錢  馬上就跑去跟客戶說

然後為了客戶cost down了半天  自己跟本沒有多賺錢

還有企業的採購模式   老師舉了一個例

a產品  單價100元 免檢+JIT(just in time)
b產品  單價97元

採購會選哪一個?台灣企業的採購為了報表好看  一定會選b產品

但其中的隱含成本卻沒有看到  b產品的成本是(97+10%)而且還會有庫存成本

所以應該是選a才對,就算採購知道為了自己的考績還是會選擇b

只為了帳面上好看   唉......

提到了JIT   這個是TOYOTA首先提出

為了節省庫存成本所提出的  零庫存機制

台灣第一家跟進的是台機電  張忠謀先生說如果貨品可以免檢  票期就縮短為2個月

如果可以JIT  全部貨款就付現

老師也提到了公司閒置資金的問題

台灣人比較保守  總是認為資金在要在手上才算資金

所以就算手上有錢  票期還是能開多遠就開多遠

不過這種關念其實是錯的

公司票期開的長  廠商只好去貸款  而利息的成本反應還是在公司的身上

如果公司有閒置資金  付現金給廠商  讓廠商把利息吐回來 

這樣公司省錢  廠商也開心  是雙贏呀!!

然後也提到了台灣PM的心酸

在美國  PM在一個專案裡是非常有權有錢的

美國的模式是  PM談定了一個CASE  把所需要的成本 報酬率算出來呈給上面

上面覺得報酬率OK  值得投資  就會把資金播給PM

專案的成員也都由PM挑選  他可以選擇適合這個專案的人  讓適合的人才來做

中途發現不適任or任何問題  PM都有絕對的處理權

而台灣的PM就不一樣了  台灣的模式是PM手上有一個CASE

跟老闆說他需要幾個人  然後老闆找幾個比較閒的人給PM  他就必需要用那些人

做的不好被罵的是PM  聯絡的不好也是罵PM  進度DELAY也是罵PM

台灣的PM真難當呀!!

老師說 有一次他和施振榮聊天 

他說:施先生呀!你已經創造出台灣第一品牌,而且在歐洲銷量也很好,你這輩子應該沒有遺憾了吧?

施:我這輩子還有一個最大的遺憾,很多人會為了SONY多花5塊錢,卻沒有人願意為acer多花一塊錢。

這是也是台灣企業很可憐的地方,做不出品牌!

SONY的東西就是貴,但是大家還是願意多花錢去買,沒有為什麼!就是因為它是SONY。

這就是一個成功的品牌!!

人家為什麼會成功?老師舉了一個例  幾年前samsung還沒起來時

有一次他去參觀samsung的廠房  發現生產線全開

他就問  為什麼你們訂單不多生產線卻還要全開呢?

答:因為我不希望生產線慢下來,以後訂單一多的話速度會拉不上來,

    而且現在產線全開把四個月的單在兩個月就做完,剩下的時間來做員工教育訓練。

後來他們推出了anycall,果然大賣!在一次的review中三星的老闆問到主管,

"我們的anycall推出到現在消費者有什麼問題反應嗎?"

"有!不過只有零星幾個個案"

"是什麼問題?"

"小問題,我們已經處理完了"

"把那一批產品全部回收"

"我們已經全部處理完了呀!"

"現在只有幾個個案,但如果再有問題出現,久了消費者就會想「有問題不奇怪呀!因為是samsung嘛!」"

那句話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讓消費者留下這種印象,這個品牌就失敗了~~

然後他們就租了一個學校操場,把整批回收的手機都燒掉!

這就是人家的魄力!果然,後來他們變成了韓國第一大品牌!

若是台灣的公司,只有零星幾案例一定是以個案處理的,全部招回?不可能......

這又牽扯到了品管的問題,在國外品管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產品要上市  最後一個要簽核的人是品管!品管要對這個產品的品質完全的負責

反觀台灣,在公司的求才資料中品管的職務往往都有一項是"不需負管理責任"

這樣品質怎麼提升的起來?

一個有問題的產品要追就責任,誰最倒楣?

老師也說了一個例子,前幾年有一個青年創業楷模的公司倒了,

他們是做傳真機的公司,原本發展的很好,有一次在展覽上一家美國公司看上了他們的產品

老闆問他們訂單量要多少,美國公司說一年十萬台

以傳真機的銷量來說  十萬台是大訂單了!老闆就很高興的打電話給研發主管

"那個機型快點準備十萬台"

"規格是什麼?客戶需要什麼?"

"你們是專家耶!規格還沒談啦!該放的先放上去"

結果後來談定的規格  客戶要的很多都沒有,不要的卻放了很多上去

機乎整台都要改,所以研發主管跟老闆報告說會來不急交件

但這麼大的訂單  老闆不敢得罪,所以硬要如期交貨

後來硬做是做出來了  不過貨一到美國就被退件

「品質不良」   追就起來的結果是:

品管推到工廠---製造不良

工廠推到RD  ---設計不良

無辜的RD總不能說「老闆不良」吧!

台灣的RD真的很衰!!

也因為這十萬台  那個公司倒了。

諸如此類的案例太多太多了,台灣企業有太多需要改變的地方,

聽完這堂課  真的難得有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

呼~~~終於把心得打完了

其實還有很多東西想打的,但有很多老師都是用圖表的方式講解

實在是很難言傳呀!!

總之  那堂課實在太精彩了

(又是一篇虎頭蛇尾的文章)

THE EN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nniemimi 的頭像
    tinniemimi

    台新混血Sean&Shakira成長誌

    tinnie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